[
回首頁
] [
搜尋
] [
檔案區
] [
管理區
] [
重新整理
]
預設
夜間
奇幻/科幻
[
回到版面
]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EID OG SMAPS
附加圖檔
[
無貼圖
] [
SAGE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檔名:
1629460551413.jpg
-(22 KB, 260x360)
無題
無名
21/08/20(五)19:55:51 ID:eLHQYQzw
No.252551
del
《安尼亞拉號》,英文名 Aniara,由來自瑞典和丹麥的團隊製作,預算約合 1400 萬人民幣元,2018 年上映。
電影的原作是瑞典文學家哈里·馬丁森在 1953 到 1956 年寫的詩集《Aniara: An Epic Science Fiction Poem》。這部作品曾被改編為 1960 年的電視片、一些歌劇和戲劇,2018 年的這部電影是它首次登上銀幕。
注意:以下劇透。
安尼亞拉號是一條核動力太空船,用於從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森林火災橫行的、不再適合人們居住的地球將人口運送到勉強可以居住的火星。安尼亞拉號可載 8000 名乘客,巡航速度為 64 千米每秒,預定在 23 天多一點之後抵達火星。船上有製造氧氣和食物的藻類農場,還有可以根據人們的記憶營造完全沉浸式的舊地球美景虛擬實境的人工智慧“MIMA”[1],該系統曾用於第一批火星定居者,現在愛好者寥寥。
旅途的第一周,飛船出了事故,核反應爐一度接近熔毀。船長稱,為了躲避太空垃圾的撞擊,飛船偏離了航線,但還是有一顆螺絲釘[2]打穿船體、造成動力裝置起火,他們不得不排空所有燃料。這造成安尼亞拉號無法自由改變航向。船長宣稱等待至多 2 年就可以利用其他行星的引力讓飛船轉向。
人們在短暫的失望與憤怒後不得不接受“至多 2 年”的說法。船上利用“MIMA”的人數大增。但“2 年”並不是實情,船上的天文學家稱沒有任何天體能讓安尼亞拉號利用來轉向,飛船的領航員一定知道此事。船長稱一旦乘客們適應了藻類食物就告訴他們實情。
於是,乘客們或早或晚地知道了自己永遠也到不了火星。人們更加依賴“MIMA”緩解幽閉恐懼症和驚恐情緒。
在旅途的第 3 年,許多人依靠舞蹈和性行為取樂。人們擴大了藻類種植,在飛船上使用“點數”作為貨幣。導演讓天文學家點評了人們所做的一切並無意義,然後表現被人們過度使用的“MIMA”出現問題,人們帶給它太多關於地球上的可怕災難的記憶,導致它讓人看到可怕的情景、播放抽象的詩句,然後自爆[3]。
在旅途的第 4 年,船上出現了邪教。一個月間有 48 人自殺。由於人手不足,“囚犯”被分配了工作任務。教派舉行群交儀式,希望能在飛船上生育後代。
在旅途的第 5 年,人們發現一個不明物體正在靠近飛船[4],長約 100 米、寬約 2 米,估計在 14 個月後抵達。人們以為那是地球方面送來的高速探測器,該體積足以搭載讓飛船轉向所需的燃料罐,這讓人們喜出望外、熱烈慶祝。
在旅途的第 6 年,不明物體抵達飛船。大概是因為拍攝資金的限制,該物體的外觀缺乏高級感,但人們還是搞不清它由什麼元素組成,只能知道它不是救援物資。天文學家稱飛船是石棺、不明物體與人類毫無關係。船長打死了“宣揚恐懼”的天文學家。不久,飛船穿過一片五毛特效的星雲,產生的弓形激波引起大規模事故,死傷慘重。儘管建造了在飛船兩側的太空中播放舊地球的影像來遮擋黑暗太空的光幕[5],飛船上的自殺事件並未停止。
第 10 年,人們在飛船上舉行了慘澹的“周年慶”。飛船的藻類農場設備在漏水,水管流出的水也是鐵銹色的,這既表示飛船的設備老化,又暗示飛船上的社會在走向崩潰。現實中你也很難期待為了在太陽系運輸乘客設計的飛船在長期得不到港口支援的情況下自持幾十年。
在旅途的第 24 年,飛船一片黑暗,光幕早已熄滅,全船外部沒有燈光。最後幾位殘存的人已經瞎了,盤腿坐在滿是灰塵的“MIMA”房間裡喃喃祈禱。
影片最後,經過 5981407 年的航行,安尼亞拉號帶著化為塵土的人們靠近了虛構的天琴座恒星 GM-54 附近的一顆行星,可以看出該行星似乎擁有地球風格的光合生物。船內已經是失重狀態。
如果安尼亞拉號墜落在這個行星上,那麼船上休眠的微生物有概率發展成大量的碳基生物。當然,那和地球生物圈或船上曾經有的生命形式關係不大。
無名
21/08/20(五)19:59:44 ID:eLHQYQzw
No.252552
del
檔名:
1629460784371.jpg
-(45 KB, 1080x456)
電影的諸多表現存在科學問題:
• 數十千米每秒的相對速度並不會讓螺絲釘的穿甲能力上升多少,它在材料中能深入的距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材料密度之比和螺絲釘在撞擊方向上的長度,無法指望它擊穿多少層船體。
• 如果 100 米長、2 米寬的物體能容納的核燃料就能驅動這樣大的飛船轉向,這件事故的責任要歸於設計單位。就設計理念而言,這樣巨大的飛船的燃料箱不可能擺放在如此脆弱的部位,更不可能整個連接在一起、沒有後備燃料箱——尤其是在轉向所需的燃料的體積並不大的情況下。被螺絲釘打穿一個部位絕對不需要排掉“所有”燃料。
• 片中沒有講人們在排掉“所有”燃料之後用什麼能源維持飛船上的電源和人工重力。劇中談過“後備系統”,大概也是核能的,支援數千人生存十年(後期人口逐漸減少)所需的核燃料確實可能不足以讓飛船轉向,但“輸入能量就能發生的、不依賴旋轉與加減速的全船人工重力”是超級技術——當然,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這超越時代且不能用於轉向的人工重力是為了節約“表現失重所需的資金”。
• 以片中“運送一堆苦瓜臉乘客上軌道用的是纜繩極其細的太空電梯”對應的科學技術,在飛船上部署能自動搜尋並擊毀附近的太空垃圾的自動防禦系統並無難度。
• 排放“所有”燃料產生的反沖可以用來修正軌道。即使不能完全恢復、不能將航線指向太陽系內的天體,也可以爭取時間來呼救——在電影裡沒有表現他們呼救過。
• 核推進可以達到遠超 64 千米每秒的速度。即使飛船不發送任何求救信號,搭載數千人的飛船偏離航線且通訊中斷的話,其餘人類可以發現異常,並用更高功率的核動力飛船在內太陽系追上安尼亞拉號。
• 在那之前,有這樣的技術,氣候變化無法迫使人類逃離地球。原著談的是核大戰。
當然,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為了氛圍,你可以暫時忽略這些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要給乘客們“虛假的希望”,其實可以換一種方式:
• 聲稱火星居住地出了問題,那裡的人們已經和在地球上一樣走向滅亡,飛船是人類最後的棲身之所,這些人就是最後的人類。
參考
1. ^原著中 MIMA 是控制整個飛船的 AI,在得知地球已經沒有了之後自毀
2. ^在 1960 年版本中飛船撞上的是小行星,電影將其改為太空垃圾,增加了“人類自作自受”的諷刺氣息。
3. ^你可以說這象徵著人們會像破壞地球環境那樣破壞自己依賴的東西,也可以說這象徵人們與地球的虛假聯繫被冷酷的事實切斷。
4. ^原著似乎沒有這個東西
5. ^在這之前 1 年多,天文學家評價這個概念為“替代品的替代品”。“MIMA”是地球的精神替代品,光幕是“MIMA”的劣質替代品
zhihu.com/question/480565272/answer/2069437072
無名
21/08/20(五)21:25:22 ID:EW0qtVcs
No.252557
del
雖然船可能用舊的長距離探測船改裝所以有這些為了長時間旅程用的設備
但有種本來作者想說他們這事故不是意外而是設計好送他們去死
只是這樣演就不好看就改成純意外
無名
21/08/21(六)06:20:49 ID:Bu5ISWDE
No.252579
del
檔名:
1629498049738.jpg
-(746 KB, 3840x1624)
在youtube上找預告片看了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IlE9R00ik
[展開]
這艘船相當大,簡直是一座太空城市,絕對不可能被一顆螺絲釘打成癱瘓,用黑幕說還更合理一點
(如果一顆螺絲釘可以那麼隨便一塊隕石也可以,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
當然原著的撞小行星也可以(那顆小行星叫Hondo,說是取自“廣島所在的島的另一個稱呼”,我想了一下才發現是“本土”……)
另外原著有中譯,叫《阿尼阿拉號》
無名
21/08/21(六)11:20:28 ID:AqkZ7qVo
No.252585
del
>>252579
這麼大艘的船也沒道理沒人去救吧
無名
21/08/24(二)03:06:24 ID:2IIIoVjs
No.252932
del
我把原著中譯本看了一下,和電影有幾個很大的不同
原著的時代是非常遠的遠未來,可能遠到40K,但是這不重要,因為作者的用意就是用這艘船影射核戰陰影下的地球
原作的地球就是被核戰爭摧毀了,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沒有人來救他們
因為原著非常早(寫於第一個人類進入太空之前),裡面的星際距離根本不能用現代人的觀念理解,雖然這艘船是去火星,但是火星只是作為一個非常遙遠的星球的代名詞,現在人類已經往火星上扔了好幾個探測器,火星已經不是那麼遙遠的感覺了
更不用說在那麼多描述星際航行的科幻之後,現在給人感覺科幻作品裡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就好像一次愉快的短途旅行
無名
21/08/24(二)12:47:21 ID:gF3hL1tk
No.252954
del
>>252932
是當代真正“科幻”的那種作品啊?
就....呃...高科技海難漂流?
【刪除文章】[
僅刪除附加圖檔
]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