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檔名:1637189231161.jpg-(165 KB, 600x600)
165 KB
轉貼 有趣無名21/11/18(四)06:47:11 ID:89l2iKjkNo.268570del
打一個可能不太精確的比方就容易理解這個現象了:《沙丘》這部作品在歐美科幻文學的地位非常類似於《蜀山劍俠傳》在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地位,它們都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和風格甚至新文學類型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上古神物。在當年那個時代確實是驚世駭俗、一時洛陽紙貴的偉大作品。記得很多中國老一輩通俗文學作家特別是武俠小說家都回憶過當年街頭巷尾的年輕人都追著出版社的出版節奏瘋狂追捧《蜀山劍俠傳》,甚至沒有此書的路邊書攤都有倒閉的危險。如果當時有個武俠小說大獎,獲獎者一定非《蜀山劍俠傳》莫屬。

而且和《沙丘》成為後世很多歐美科幻小說的模仿對象和靈感來源一樣,《蜀山劍俠傳》不但是很多新派武俠小說的靈感和素材來源,比如金庸小說中招牌式武功的降龍十八掌就是直接抄了《蜀山劍俠傳》裡的武功名字,而由《蜀山》開創的飛劍法寶修真元嬰渡劫等元素更是成為最近十幾年大熱的仙俠和修真類小說永遠不會過時的必備要素。按理說《蜀山劍俠傳》這樣一部被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級武俠作家無比推崇的武俠巨著理應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成為被反復翻拍、觀眾耳熟能詳的影視大IP,但事實是不管是香港還是內地都很少有人敢拍《蜀山劍俠傳》,已經拍出來的幾部敢稱自己和《蜀山》有關的影視作品也並沒有特別熱烈的反響更沒有特別驚人的票房(包括徐克老賊的兩部《蜀山》也是在上映多年以後才獲得影迷的重視,而在當年票房慘敗)。甚至於很多武俠小說愛好者雖然知道《蜀山劍俠傳》的大名,也知道其中一些經典設定和情節,但是真正能拿起原著小說認認真真看上幾本的人並不多。

《蜀山劍俠傳》在影視化的過程中一直不太成功,遠不能體現它在武俠小說領域的開山鼻祖地位的主要原因其實和《沙丘》的影視化成為歐美電影圈的一大疑難問題的原因非常類似:

一是這兩部作品雖然江湖地位尊貴,但是都是屬於上古大神,而且作品規模過於龐大(沙丘本傳有6部大幾百萬單詞,而《蜀山劍俠傳》更是龐大到幾十本甚至最後都沒有寫完),因此到了當代真正讀過原著的讀者並不多,出現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尷尬局面。兩廂比較之下,《蜀山劍俠傳》可能更慘些:因為文字風格接近早期白話文,連很多母語是漢語讀者都難以舒適閱讀,因此現在的原著讀者更少。《沙丘》原著在歐美的讀者人數可能不少,但是在中國的讀者基本上就是最硬核的少數科幻迷,因此讀過原著的讀者人數很可憐。真正讀過原著的讀者少,就會讓影視作品失去非常多的原著情懷粉絲,而這部分人恰恰就是最容易給影視作品較高評價的群體;

二、作品的情節和元素被反復抄襲和模仿,讓非原著粉絲的影視觀眾失去新鮮感,而原著本身的某些方面又已經落後時代。比如,《蜀山劍俠傳》中開創的深山老林神秘洞窟中發現神功或者神器,讓主角開掛般快速升級打怪的模式已經被之後的無數武俠小說所模仿,甚至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又比如元嬰、渡劫等要素在當年讓讀者耳目一新,但對今天看過了無數仙俠體裁作品的觀眾來說這些元素已經是家常便飯、觀之內心毫無波瀾。而且這兩部小說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時代局限性)又容易讓現代觀眾產生疑問和困惑。比如,《蜀山劍俠傳》中反復強調的因果輪回報應,在現代觀眾看起來就過於陳舊老套。而《沙丘》中的帝王制和分封制、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區別,也同樣讓觀眾分分鐘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在看一部古羅馬或者中世紀宮鬥劇而不是一部科幻劇。
無名21/11/18(四)06:47:41 ID:89l2iKjkNo.268571del
三、導演的個人風格過於突出,導致部分觀眾不適應。這次《沙丘》的導演維倫紐瓦號稱“維神”,以其獨特的攝影美學和平緩的敘事風格而著稱。個人風格過於突出的導演的一個缺點就是:所有的作品都帶有一種鮮明的個人風格,喜歡這口的觀眾直呼“神作”,不喜歡這口的觀眾會吐槽“拍的是什麼玩意兒”。這次維神的《沙丘》其鏡頭美學水準依舊線上,但是其過於舒緩的敘事風格和特色運鏡手法讓不少觀眾產生了困惑:為什麼懟臉直拍的鏡頭那麼多?為什麼都是固定機位的鏡頭連近身格鬥和夜間突襲所有人都顯得從容不迫?為什麼很多角色莫名其妙的出場又莫名其妙的領盒飯?加上對沙丘世界的基礎設定和背景故事又沒有很清楚直白的介紹給觀眾而是企圖潤物細無聲的通過鏡頭語言來暗示或者啟發觀眾,也難怪很多沒讀過原著的觀眾說感謝《沙丘》治好了自己多年不愈的失眠症,在電影院裡睡得很香。

而《蜀山劍俠傳》由於本身是章回體小說,又沒有始終如一貫穿全書的故事主線導,致很難通過一部或者一個三部曲電影把整個蜀山世界設定和各個門派、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一一交代清楚,導致編劇和導演不得不只能自己截取其中一個小故事來展示一個側面,很容易出現角色單薄、人物行為缺乏合理動機的問題,導致觀眾直呼“沒看明白為什麼他/她要這樣做?”。即便是諳熟港式武俠電影商業套路的徐克,也很難在“講故事”這個方面做到很好。試想如果讓同樣注重鏡頭美感、擅長舒緩敘事風格的胡金銓來拍《蜀山傳》,估計在有限的時間裡能輸出給觀眾的有效資訊更少,不熟悉原著的觀眾會更加看不懂。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