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搜尋
] [
檔案區
] [
管理區
] [
重新整理
]
預設
夜間
奇幻/科幻
[
回到版面
]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EID OG SMAPS
附加圖檔
[
無貼圖
] [
SAGE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檔名:
1689568793284.jpg
-(251 KB, 720x620)
無題
無名
23/07/17(一)12:39:53 ID:pgTDhDuQ
No.336502
del
良渚文化在持續了1000年的輝煌後,卻戛然而止,全盛的良渚王國迅速衰落,繁盛一時的中心遺址被廢棄。關於良渚文化衰落的原因眾說紛紜。一些學者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在距今4300年到4200年的時候,長江流域曾暴發過洪水,良渚古城裡很多河道淤積了。在余杭茅山,他們從遺址堆積中發現了厚約1米左右的淤積層,說明洪水氾濫持續多年,把稻田淹了。
有植物考古學家則觀察到,良渚一帶按理說是常綠闊葉林,但根據現在的木材鑒定,良渚晚期植被發生了明顯變化,常綠闊葉林減少了,專家推測很可能是良渚古城周邊的過度砍伐所致。還有學者指出良渚文化晚期可能遭到了龍山文化的入侵。也有人認為,良渚晚期社會風俗崇尚厚葬和享樂,即使在中小墓葬中也能出土不少玉質飾品,社會投入大量非生產性勞動,導致畸形化發展。
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方向明也從玉器本身尋找線索。距今4500年至4300年之間,是良渚文化的晚期。前幾年考古人員在德清中初鳴遺址發現過一座良渚晚期的大型制玉作坊,範圍有100萬平方米,方向明將這裡比作義烏小商品市場,因為這裡專門製作低端玉器,如錐形器、管珠等,玉料幾乎只用硬度很低的蛇紋石,不再見早期高等級的透閃石軟玉。與此同時,良渚文化晚期的嘉興、湖州地區,普通平民的墓裡,透閃石軟玉幾乎不見,人們甚至使用更低端的葉蠟石。這不僅說明,良渚文化晚期手工業分工更細,玉器在晚期已經非常普及,不再只是高等級的人才使用,也帶來另一種設想,即高等級的透閃石軟玉是否在晚期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
高品質玉資源發生枯竭後,高等級大墓隨葬玉器使用蛇紋石的比重都開始增加了。這種硬度只有摩氏3的玉料很軟,沒法在其上進行精細刻蝕。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到了後期、玉琮上神徽的形象越來越簡化的原因。當神徽難以摹刻,神的權威就受到了挑戰。雖然晚期玉琮越做越高,玉璧也越來越大,但玉的品質卻越來越差,遠遠不能和良渚初期相媲美。代表身份等級和地位的特殊資源發生了枯竭,對權威和信仰體系是個巨大的挑戰。
考古人員還發現,對這個時期的墓葬,已經沒法判斷墓主的性別,因為早期女性佩戴的玉璜突然不再出現了。是女性地位下降了,還是男女更加平等了?
隨葬的玉鉞也在晚期發生了變化。這種由斧演變而來的玉禮器象徵軍權和世俗權力,在良渚文化早期墓葬中,通常每座墓只會隨葬一把玉鉞,且如果上下端裝配造型取自神徽的玉瑁和玉徽,則代表等級更高,體現王權神授。但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晚期的一座墓址裡,竟然發現隨葬了兩三把玉鉞,這是僭越了,還是政治結構發生了變化?
隨葬石鉞也在發生變化。有些石鉞使用容積凝灰岩打造,硬度很高,有些臨平出土的石鉞卻極其粗糙簡陋。此外還有一些墓葬中,會隨葬一把與玉鉞外形幾乎一模一樣的石鉞,推測也許是玉鉞的替代品。良渚文化晚期,幾乎家家戶戶的墓裡都會隨葬石鉞,有些墓裡一下可以出土很多把石鉞,作為武器和世俗權力象徵的鉞的增多,是否代表著當時社會有尚武的風氣?或者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
都還沒有確實答案。
無名
23/07/17(一)12:40:26 ID:pgTDhDuQ
No.336503
del
目前學界更公認的一種說法是,良渚文明遭遇了“4.2千年事件”,即史前史的第四次氣候事件,也就是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那時在太湖地區,海平面抬升,海水倒灌,真正毀滅良渚的不是洪水,而是鹹潮。良渚開始不適宜居住,這種狀態持續了整個龍山時代。
“4.2千年事件”後,良渚的政治實體瓦解了,良渚的高級階層和精英分子待不住了,四散而走,被其他族群吸納。王寧遠將這比作“技術移民”,良渚的高端技術和先進的意識形態被他們帶往外地,知識體系和政治組織形式傳播到其他族群,玉琮作為高端文化因數也因此流傳出去。方向明在採訪中為我們列數了現在所能見到的、直接受良渚影響的文化考古遺址。良渚之後的龍山時代,良渚玉琮最北傳到了石峁文化所在的陝北,在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以及新華等龍山時代的遺址中,都出土過良渚式的玉珠、玉鉞、玉璧和玉璋,以及V字形石刀。其中玉琮不僅四面有豎槽和分節,還刻畫出與良渚玉琮一致或相似的圖案,顯然是直接吸納或借鑒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的鳥立高臺圖符,在龍山時代更加流行,並發展成為主流文化信仰。近年來浙江好川墓地、溫州曹灣山墓地,以及山東莒縣陵陽河等遺址,都出土過有鳥立高臺圖符的玉器。石峁文化的祭祀方式從對神聖空間的打造,到與天極之神的交流,也與良渚極其相似。此外同處於龍山時代的山西陶寺文化遺址中,也出土過明顯的良渚風格玉琮。
最南,良渚玉琮傳到了粵北和珠江口,石峽馬壩和英德岩山寨出土過良渚玉琮。尤其地處廣東韶關的石峽文化馬壩人遺址,出土過大量玉琮、玉鉞、玉璧、錐形器。最初學者們根據出土玉琮又高又瘦的特點,認為這一地區與良渚文化晚期交往頻繁,但後來方向明根據出土的兩件帶有良渚早期風格的龍首紋玉鐲推斷,這裡與良渚早期就開始相互交往。不過,良渚典型的陶器在這裡的出土量很少,方向明認為,此地日常生活中用的罎罎罐罐都是自己創造和生產的,但所用玉禮器卻是來自遙遠的良渚,這說明兩地共用著相同的精神信仰,這對多民族的中國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
最西,良渚玉琮後來在整個黃河中上游地區都很流行,但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改制。良渚玉琮在內圓外方的結構之外,外壁呈現一種弧突狀態,但在商晚西周初的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琮,其外壁的弧突消失了,只剩下純粹的方與圓。
在二裡頭、殷墟等許多夏商時代的遺址中,考古人員也都發現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玉鉞等。後世禮玉的器種大部分源于良渚文化,其中玉琮的裝飾紋樣及技法還被青銅禮器所吸收。良渚玉琮所代表的宇宙觀和信仰體系,同樣為夏、商、周三代所繼承和發展。商代青銅器營造出上、中、下三界,馬王堆帛畫也描繪的是上、中、下三界,上界有天門,中間是人間,下界是大魚。三星堆的神樹,也像玉琮中部貫穿的“射孔”一樣,代表著溝通上下的中界。
“我認為歷史特別是考古學文化所展現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區域內的一個延續的過程。中國歷史的無間斷性,更是要求我們在一個過程中連續地看待文化現象。從以玉器為線索的文化現象看,良渚文化並不存在滅亡的問題,良渚文化的因素在良渚文化以後的時代,融進了一個更大的範圍之中。”方向明說。
原文載於:三聯生活週刊,玉器時代篇
【刪除文章】[
僅刪除附加圖檔
]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