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一戰高盧雞的故事無名19/02/27(三)21:37:10 ID:/bYJBIXINo.1019882del
1.大家都知道德軍有進攻法國的"施利芬計畫"。其實戰前法國人已經從各種管道瞭解到德國可能會從比利時方向迂回法國北部。但是這些資訊被法軍統帥部選擇性地忽視了,1911年7月19日,時任法國戰爭最高委員會副主席,並被內定為戰時法軍總司令的維克多 康斯坦特 米歇爾將軍在會議上提出,法軍應該集中兵力於法國北部,以100萬精銳軍隊保衛凡爾登—那慕爾—安特衛普一線。給大家貼個圖:

紅圈從上到下依次就是安特衛普,那慕爾,凡爾登。如果米歇爾的計畫能夠落地,那麼洶洶而來的150萬德軍可能會遭到迎頭痛擊,圖示的那條橫貫比利時南部和法國東北部的對峙線或許要被推到比利時東部甚至德國本土了。

不過,米歇爾的計畫遭到了內閣戰爭部長阿道夫丶梅西米將軍的否定。梅西米認為,法軍要主動出擊阿爾薩斯—洛林,一雪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的前恥。米歇爾這種坐在家裡等人家來打的肥宅戰術,與法奸無異(其實當時的法國民眾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米歇爾將軍立即被解職,出任巴黎城防司令。約瑟夫 霞飛奉命代替他。出人意料的是,明明米歇爾將軍的計畫正確了,戰爭初期,德軍直逼巴黎,但是,梅西米將軍仍然堅持把米歇爾再次撤掉,代之以約瑟夫 加利埃尼。或許梅西米一直比較喜歡叫約瑟夫的人吧???(大霧)

2.一戰初期,德國軍隊勢如破竹,直逼巴黎,法國內閣開會討論戰事。部長們延續了和平時期開會的傳統,一個部一個部地彙報,從戰時徵兵可能違法到俄國對君士坦丁堡的企圖,十分冗長。我們的老朋友梅西米將軍剛剛聽加利埃尼說,德軍可能十二天左右就能兵臨城下,因此十分著急,卻不得不聽著內閣官員們的清談。

突然,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亞尼對巴爾幹事務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內閣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阿爾巴尼亞的問題。

一臉黑人問號的梅西米部長終於聽不下去了,拍案而起:"我可去你的吧!"

總統和總理連忙安撫焦躁的梅西米,然後,他們

繼續討論阿爾巴尼亞。

後經梅西米多次打斷,總統終於放棄了自己心愛的阿爾巴尼亞話題,開始研究在沒有一個集團軍的情況下如何防守首都巴黎。

3.馬恩河會戰的兩位法軍主帥是一對絕妙的搭配。約瑟夫 加利埃尼經驗豐富,嗅覺敏銳,而總司令約瑟夫 霞飛遲鈍而冷靜,冷靜到遲鈍,遲鈍到冷靜。

戰役開始之前,德軍前鋒距離霞飛的司令部只有四十英里。英軍幾乎要西撤溜號。但是霞飛該吃吃,該喝喝,一天兩頓美餐,晚上十點按時睡覺,他從不跟將帥們通電話,只讓副官轉達。有一次一位內閣的重要部長給霞飛打電話,霞飛表示自己要去上廁所,讓副官說了兩句就把部長電話掛掉了。

其實,霞飛的這種遲鈍反而拯救了法軍。當時盟軍幾乎是一潰千里,大家根本想不到還可以反擊德軍。正是霞飛的遲鈍使得高級軍官們鎮定下來。他那種凡事慢一拍的氣質反而使得大家認為他已經胸有成竹(其實他沒有),於是開始冷靜下來考慮反擊。

不過和霞飛交流有時候是很難受的,在塹壕戰時期,有一位軍官拜訪霞飛,吐槽了好長時間,中心內容是德國軍隊的炮兵厲害,而法軍的重炮太少。霞飛聽完之後,緩緩地說道:

"您似乎很熱愛您的炮,這好極了。"
無名19/02/27(三)21:52:18 ID:Ia/9qsN6No.1019887del
>>1019882
不動如山?
無名19/02/27(三)22:02:59 ID:wOKfRTCYNo.1019891del
>不過和霞飛交流有時候是很難受的,在塹壕戰時期,有一位軍官拜訪霞飛,吐槽了好長時間,中心內容是德國軍隊的炮兵厲害,而法軍的重炮太少。霞飛聽完之後,緩緩地說道:
如果在異世界, 這種人材通常是
"不愧是骨王/哥哥/將軍/農民大人。"
無名19/02/27(三)23:29:06 ID:QSs3h4kINo.1019904del
第一條其實挺容易理解
那時的主流軍事思想本來就是打快速的機動戰
要說原因因為普法戰爭的時候德軍就是這麼打的 而且就各方面來說也打得好極了

至於被證明有先見之明的米歇爾後來依舊不得志 說實在話一點也不意外就是了......
這是人性的問題
ガメラ @ 金沢派 + 全国制覇19/02/28(四)02:15:01 ID:z3QjOZaYNo.1019927del
>>1019887

典故出自中國《孫子兵法 軍爭篇》: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守,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無名19/02/28(四)02:27:34 ID:yjHeGrfkNo.1019931del
>>1019887
越是高層的將領,越是難對前線進行微操,與其頻繁操作不如一開始就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子上。

日俄戰爭時的滿州軍總司令大山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與俄軍作戰陷入膠著,整個指揮部陷入愁雲慘霧,有著從西南戰爭一路打下來的大山巖一進指揮部就會問"兒玉(源太郎),我們今天要進攻哪邊?",讓指揮部從陰霾中冷靜下來。

然後,很有趣的事,這個軼事在中文百科上被刪除了,反而換上甲午戰爭時日軍屠殺旅順俘虜獲得大山言追認可的這一事件,
ㄎㄎ
無名19/02/28(四)02:50:06 ID:yjHeGrfkNo.1019933del
>>1019882
>其實戰前法國人已經從各種管道瞭解到德國可能會從比利時方向迂回法國北部。但是這些資訊被法軍統帥部選擇性地忽視了
被忽略的原因很簡單,
在西里芬的計畫中,絲毫沒有考慮到比利時抵抗的因素
一戰開始前,德國也沒有考慮到比利時抵抗強度,甚至認為這個彈丸小國會讓德軍無害通過。

然後得過在這邊打到8/19才打下列日要塞,而且比利的軍隊還在安特衛普這一線威脅德軍的側翼,這也使德軍的計畫受阻,因為在科隆-列日-那幕爾這短短的40公里拖上德軍兩個星期,這時間英國第一遠征軍已經在法國登陸了,這時間也給了法國動員部隊進入比利時的時間。

BTW,雖然霞飛處事是極其遲鈍的人,但他在戰前的學說是走進攻主義的,認為法軍應該要發動不斷密集的衝鋒壓迫敵軍,給予敵人士氣上的打擊。
這也是為什麼,法軍在一戰初期的反攻作戰傷亡很高卻又拿不到什麼戰果的原因,
因為德軍普及了馬克芯機關槍,而且由後備兵員組成的後備軍團雖缺少重炮,但裝備更多的機槍,有效的制止法軍的步兵衝鋒。
(德軍編制,一個主力軍團後面大有有一個後備軍團作為輪替補充,後備軍團大都擔任側衛的任務)
無名19/02/28(四)02:57:20 ID:yjHeGrfkNo.1019935del
另外,從政治上,比利時不但是中立國,比利時皇室跟德國皇室平常很友好。

德軍普遍不相信比利時會抵抗,同時法軍也不相信德國會為了襲擊法軍後方而破壞比利時的中立,因為比利時的中立是由英國保證的,德軍進攻比利時反而是讓攪屎棍英國加入法國陣線的原因。

所以,戰前法國不是沒有"預防性佔領"(X,提前進入(O
比利時國境的聲音。
如果法國真的做的話...英國可能會跑到德國這一側。


軍事意圖要和政治環境一起看,才不得出這種霧裡看花的結論。
無名19/02/28(四)10:55:19 ID:vtQ.9dXYNo.1019955del
>>1019935
英國當時也因為德國海軍擴張還有一連串的外交摩擦早就想打了
就算德國沒占領比利時,甚至法國出手先搶比利時
以英國人的靈活度還有輿論操縱程度來說要找理由揍德國人還是很簡單的
無名19/02/28(四)11:13:49 ID:i6VgATm.No.1019957del
>>1019955
>>1019955
德國皇室、英國皇室、俄國皇室都是親戚,這幾個國家都認為對方應該不會真動手
英國本身也不想進這一場戰爭,所以在斐迪男大公遇刺後雖然加強軍備,卻沒派遠征軍入法,外交官則在調解俄奧之間的衝突,英國本身的光榮孤立政策也使他不想加入歐洲戰事。
無名19/02/28(四)11:17:09 ID:i6VgATm.No.1019958del
>>1019955
身為攪屎棍英國,應該不會在戰事一開始就介入,而是作為中立國賣物資給雙方,等戰事大致底定再加入勝利的那方。
這套路可是英國的老傳統,然而因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不得不動員參戰,一個世代的年輕就死在戰場上。
無名19/02/28(四)12:06:03 ID:AIgN.68gNo.1019960del
>>1019955

法國先手肯定是不行的,英國雖然當時以恐德為主旋律,
但不代表就完全信任法國,單靠協約國義務想英國迅速投入戰爭是不夠的。
要英國人為法國人去死必定需要有份量更重的理由,
這個理由就是德國入侵比利時—
事實上英國宣德國的理由就是德國侵犯了比利時的中立,
違反倫敦協定對比利時獨立的保證,所以英國必須參戰,
而非為了履行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義務。
當然,德國實力能力壓法俄,英國為了平衡是一定會加入協約一方的,
但當中就可能會有猶疑和延遲,這樣的延遲對法國就很致命了
無名19/02/28(四)12:28:20 ID:zUMqEzyUNo.1019964del
>>1019958
>>1019960
其實也沒有到"一定"要參戰的地步
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消息傳出後,英國內部有很大的聲浪(實際上執政黨的方針就是不參戰)是認為應該無視倫敦協議放著他們打,讓英國占漁翁之利

但是當時執政黨的幾個重要人物威脅說如果最後政府不宣戰的話他們將會辭職,他們的離開會導致下次投票時執政黨失去議會多數,執政黨才同意宣戰的

其實比利時對於英國參戰的重要性是在戰爭時及結束後英國不斷宣傳自己是"正義之師"而被炒作的結果,一開始英國是有無視協議這個選項的
無名19/02/28(四)13:07:03 ID:b/lpeEswNo.1019969del
英國根本不想打一戰
一戰說白了就是德法奧俄自己各種愛恨情仇八點檔
跟英國本身沒什麼事卻突然要賣腎救法根本黑人問號
直接把一代人打沒了後面還弄出個二戰手尾要收拾
到現在英國輿論還是覺得參加一戰是非常智障
無名19/02/28(四)13:30:35 ID:1lY5uGRENo.1019972del
>>1019969
愛德華7世都扛下英法兩國恩怨去和談勒哪有可能不想打
更別說因為這件事喬治5世被迫改姓王權派全面敗北
如果不是維多利亞女王威勢依存(澳洲加拿大力挺王室)
當時英國民主派把國王吊死都有可能
無名19/02/28(四)13:38:27 ID:3ic9MPvsNo.1019973del
>>1019964
這不是什麼英國宣傳的問題,是更簡單的地理問題
德國如果拿下安特衛普,那德國的海軍就會直接威脅到倫敦
所以英國"一定"會參戰
無名19/02/28(四)14:11:04 ID:i6VgATm.No.1019982del
>>1019973
但是安特衛普不是德軍的目標,德軍突破烈日後就朝著法國過去了

如我上面所說
希里芬計畫壓根兒沒考慮比利時的政治情況
希里芬計畫也不是幫助德國拿到北海海權
希里芬的終極奧義是迅速擊潰法國,以免德國被法國被刺

事實上,西線上是德國對法國宣戰的,在那之前德國一直要求法國保持中立,但被法國已讀不回,所以就動手以免被動手。
無名19/02/28(四)16:31:24 ID:ZyOTEqusNo.1020006del
>>1019969
放任不管的結果就是德國平法鎮露,一舉變成歐洲第一霸權,英國以後只能當小弟,這能忍嗎?英國政策始終要求阻止歐洲大陸上一家獨大,和什麽愛恨情仇八點檔根本無幹
>>1019982
德國要求法國把邊境要塞都交出來作為中立保證,這還想法國回應,真的是好棒棒
無名19/02/28(四)19:03:33 ID:U/tX1aGUNo.1020026del
>>1019982
其實法國有回答
其回應為:法國將按其利益行事
無名19/03/01(五)09:34:35 ID:Tgu4BsUgNo.1020078del
>>1019969
>>1019973
>>1020006

除了高層次的戰略考量與外交衝突,英德雙方的經濟矛盾也很深,那時候的德國工業產品可不是現在的精品路線,而是走薄利多銷的傻大粗路線,對於英國民間較高成本的工業產品形成排擠。這也是為什麼英國能在國內輿論上從仇法改為仇德的原因之一
無名19/03/01(五)13:40:00 ID:5P/BnEmcNo.1020093del
德國那個在歐洲區達到英國六成實力的大海軍 也是讓英國軍務關係者食不下嚥

誠然 一戰時踏上歐陸跟那些陸權國一起梭哈梭光家底 累得國家從日不落國的位置摔下來
是令英國人直到今天都懊悔萬分的 產生參加一戰非常智障的輿論並不奇怪(陸戰部分)

但 當時的情勢開始逼迫英國人的痛腳(英吉利海峽跨海基地)
踩到國策(歐陸不可有一統強權) 踩到傳統(兩強海權衛島)

把那些痛斥一戰智障的英國人架上1914決策台 他們還是會忍痛參戰的或放棄反對到底
形勢不饒人啊 有什麼辦法

最後為玩火中二威廉二世說句好話 戰前他玩壞了每一處國際平衡與互信
但到要開戰時他是想控制局面的 開戰後是想退場的 但到這時事情已經只能由專業官僚主掌
他一個非專業者已經控制不了只能當吉祥物了
衰小的是 主事的官僚失職 只做過進攻研究沒做防禦研究
所以國王問他該怎麼辦他就回答一定要打了
無名19/03/01(五)14:35:33 ID:p/n004nANo.1020101del
>>1020093
關鍵問題是,當時各國從上到下都對工業化戰爭沒有概念,以為還是一場19世紀式的短期(且自己必勝的)戰爭。所以各國對參戰都非常積極,沒人想到這場戰爭會殺死自己整整一代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德國以為是又一場普法戰爭。法國以為是又一場拿破崙戰爭。英國以為是又一場克里米亞戰爭。打起來大家才發現,原來是又一場三十年戰爭。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