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無題F-5的下單翼19/06/23(日)22:43:09 ID:SqMiMQB.No.1035765del
以前有看過一個說法
F-5的氣動外型好是因為下單翼帶來的機底極度平坦
也造就虎式家族優秀的飛行能力
二戰一票優秀戰機也是大多為下單翼
但在F-5之後的美式戰機完全沒有繼續沿用下單翼
反而是早期認為會帶來大量阻力的中/上單翼變成流行
這個改變是怎麼回事?
ガメラ @ 横浜派 + 全国制覇19/06/24(一)00:08:08 ID:PS/vvSgUNo.1035772del
似乎与她能在翼下携带的武器有关?

https://theaviationgeekclub.com/one-of-a-kind-variants-of-the-mighty-f-5-fighter/

The next version was revealed in 2008, and was a major redesign having its wing moun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fuselage, above the air intakes, to increase its ability to carry underwing load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rop_F-5

Northrop YF-17

The N-300 featured a longer fuselage, small leading-edge root extensions (LERX), and more powerful GE15-J1A1 turbojets.
The wing was moved higher on the fuselage to increase ordnance flexibility.
無名19/06/24(一)13:55:41 ID:7jXJz73sNo.1035802del
這一題以前有別的串討論過
下單翼好處是在輕量滾轉強等面向 空力好壞終歸個別設計 甚而可能有害飛控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至少在早期)有辦法享受下單翼好處的只剩F-5(T-38)
其他案例各種病症纏身令飛行員苦不堪言
這邊簡單帶一下主翼與水平尾翼的相愛相殺關係
起飛/降落/攻角時 需要將機頭上揚 這個攻角變化會令主翼昇力大增
需要以水平尾翼加以配平抑制 否則攻角增加會益發過猛過大 超過極限會令主翼失速飛機失控
然而平尾不見得總能好好辦事 主翼用完的空氣會在其後產生亂流
攻角越大主翼昇力越強 亂流範圍越大越猛 一旦籠罩平尾就會使機體喪失配平與控制
前方增強的主翼昇力與機頭上仰益發迅速不可控 直至飛機失速為止
無名19/06/24(一)13:57:41 ID:7jXJz73sNo.1035803del
螺旋槳時代這個問題就是回歸經典設計~弄個長機尾來安裝垂尾平尾
一來槓桿原理放大平尾配平力度 二來遠離主翼與前機身亂流
這招效用到了噴氣時代就差了 第一代噴氣戰鬥機的軍刀 / 米格15都以攻角失控聞名
軍刀甚至還有佩刀(軍刀)舞的惡名 專門在起降攻角大的時候坑菜鳥
機尾短的米格15更糟糕 纏鬥性能劣於軍刀乾脆只打BZ能量戰
老美的解法就是美式暴力 改成助力全動平尾硬壓 蘇聯乾脆棄坑改追新番米格17
但這都不是根絕之道 隨著二戰經典機身設計的設計經驗 中或下單翼配高垂尾
繼續出現在F-100 / 104二代機 甚至不少三代機繼續坑人 隨速度提升坑害更大
直到兩大力作出現
無名19/06/24(一)14:02:04 ID:2lYOIrsANo.1035804del
F-5/T-38設計時 其設計師已從北美退休 名滿天下
大概沒想到自己在二戰韓戰歷次寫下經典之後
這次會在教練機上成就空氣力學圭臬
T-38設計的年代 設計界的一個僻性就是要減阻不要褲子
為了減阻啥都能犧牲(F-104菜刀翼 F-4等彷彿陷入流沙的座艙蓋)
T-38政策上要運用J-85小發動機的產能 雙發架構下對減重減阻更成挑戰
設計師為此也用上了可在結構/起落架方面有雙重減重效果的下主翼
翼面盡可能薄 以至於主翼找不到地方塞起落架輔助機構
出於緊緻到極限的設計 已經找不到地方塞
只好在主翼前進氣口邊 給主翼外加個翼前緣邊條來容納
然後N-156設計案送去測試 設計師做好以小阻換大阻的心理準備
結果阻力不但低可忽視 更對整體面積律甚至平尾效率提供增益
深入研究才發現翼前緣邊條產生的渦流向後吹送
沿路給後方的垂尾平尾補充氣動能量 增強其作用
隨攻角增大 渦流更強 補充效用更強
從此翼前緣邊條或渦流設計一發不可收拾
只要有平尾垂尾失效隱憂的 反正就給它來一點渦流就對了
(參見原PO圖 主翼翼根前端的小東西就是了)
無名19/06/24(一)23:13:21 ID:dDDyd77wNo.1035858del
>>1035803

這個不就是在仰角時主翼蓋住水平尾翼的氣流?
還以為只有在F-104那個T字尾翼會發生
但同樣的設計為何在二戰時沒有發生?
除了Mig-15以外,第一二代的噴射機不都是走中低單翼+傳統水平尾翼
那尾翼失速的問題怎麼會只有在噴射時代出現?
無名19/06/24(一)23:45:13 ID:W1H3EpEYNo.1035864del
>>1035858
音速之壁
無名19/06/25(二)08:13:44 ID:hT4QevlUNo.1035878del
>No.1035858
>但同樣的設計為何在二戰時沒有發生?
有啊 一直都有發生啊 所以你看到的飛機總是在主翼之後 先有個長長的機尾才有垂直水平尾翼
這招長機尾好處很多 可以用小垂尾小平尾達到縱向/俯仰/軸向先天定穩
還有就是讓垂尾平尾避開主翼與機頭製造的亂流
所以才說這種架構是傳統經典
然而噴氣時代 主翼亂流問題變得更劇烈 長機尾這招的功效不足以壓制
首先先出現的是後掠垂尾加裝平尾的米15還有全動平尾硬壓的軍刀
前者滾轉迴旋皆不佳只能用bz打法 後者只適用軍刀的高亞音速 潛力有限
無名19/06/25(二)12:29:26 ID:waND2Rx6No.1035886del
>>1035878
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初期噴射戰機往往為了強度採用更大弦長的翼根和為了追求高速而大角度後掠的主翼
把本來一個距離後就會相對減緩的擾流問題又弄得更難解了

>後者只適用軍刀的高亞音速 潛力有限
不過軍刀畢竟只有俯衝下才能短暫的超音速 大部分拼戰術性能的場合都在高亞音速遊走
雖然那個設計未來性有限 但用在軍刀上倒是沒啥不合適 至少讓更重的軍刀反而比同期米格獲得較佳的操控機動性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