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投稿時請點擊畫像認證後,再按下 [送出] 按鈕提交。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 新介面尚處於測試階段,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管理員或於程設交流版反映。

無題無名21/09/09(四)11:46:22 ID:lrq4.o06No.1120665del
越南戰爭的美軍就愛搞這個,術語叫“屍體數”body count,就是戰鬥結束後統計一下敵人留下多少屍體。

其實敵方和平民的傷亡是衡量戰鬥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都會進行統計。不過在越南戰爭之前,戰爭大部分是傳統的正規戰,戰爭的結果可以靠態勢來體現,敵人傷亡多少不算很重要。所以美軍雖然統計,但也不太把這個宣稱數字當回事,基本只是拿來宣傳用。比如朝鮮戰爭中美軍就宣稱“殲滅中朝軍一百萬”,這基本就是個笑話,連分析數字的價值都沒有。

不過到了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主要是當時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和美軍援越司令部司令威斯特摩蘭)認為,屍體數這個東西要嚴格統計,因為用屍體數和美軍的傷亡數字相互比較,就可以搞清楚是誰在戰爭中占上風。在這種策略最高漲的1967年,美軍每天都要統計和分析當天的敵軍屍體數,屍體數儼然成為美軍在越南軍事行動的KPI。

使用這種KPI原因很簡單,越南戰爭和二戰或朝鮮戰爭不同,沒有前線沒有後方,大部分戰鬥是以“搜索和殲滅”(Search and Destory)的形式展開的,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消耗戰;那麼消耗戰拼的就是誰先消耗不下去。美軍認為,如果每年能擊斃十萬北越軍/南越人民解放軍,同時美軍戰死一萬人,就能把北越拖死,或者拖回到談判桌上。

但是官僚系統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一旦制定一個核心KPI,那麼下級圍繞這個KPI就能搞出各種花樣。Body Count按說死要見屍,比正常的戰果統計要准上那麼一點點,但實際執行中,既然它和部隊戰績、政策評估、人員嘉獎、主官升遷等一系列問題掛鉤,那就自然催生了各種虛報、重報乃至殺良冒功,導致Body Count嚴重失准(特別是打得不好的戰鬥,基層會傾向于虛報戰果,以合理化己方的損失);反過來,平民的傷亡雖然也會統計,但出於宣傳必要,往往予以縮小、不報,乃至把己方造成的平民傷亡記在敵人頭上。
無名21/09/09(四)11:47:04 ID:lrq4.o06No.1120667del
越南戰爭造成了數量可怕的平民傷亡;不能說全部的平民死亡都是美軍或南越軍的責任,但美軍和南越軍至少應為平民傷亡中的相當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負責。

一個特別惡劣而典型的案例就是美萊村慘案:美國陸軍第20步兵團1營C連的3個排(1、2、3)沖進美萊村,一會兒槍聲大作,1排、2排上報分別獲得了60個敵人屍體;3排報了6個敵人屍體。部隊內部的戰報是“擊斃128名敵軍,22名平民死亡”;等這個戰例上了美國軍隊的官報,平民的傷亡被抹掉,就成了“擊斃了128名越共”。美國媒體很快捅出來,美軍殺的都是手無寸鐵的越南平民(347-504名),美軍為了應付醜聞趕忙把涉事主官送上軍事法庭審訊,這時候3排長La Cross改口了:“我們排根本沒遇到抵抗,也沒殺老百姓,槍都沒開;我是聽1排、2排報了那麼多數字,尋思著就自己沒戰功不太好,於是也報點意思意思得了。”

且不說美萊村慘案的惡劣性質,這一狀況就體現出“屍體數”統計在基層的執行是完全失准的——殺良冒功非常普遍(最高的數字認為有22萬越南平民被美軍殺死後作為敵對人員屍體數統計,占總屍體數的1/3),虛報嚴重(La Cross內心OS:一地死人,我隨便報幾個也不是問題吧……)。基於這樣失准資料得到的分析結果,有參考價值才見了鬼呢。

另一方面,在美國國內,“屍體數”也被大眾激烈批判:你說派軍隊去南越是幫助、保衛南越人民,就靠殺人保衛嘛?殺的人越多,保衛的越成功?

因此在1967年,美軍戰死11363人,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和援越司令部司令威斯特摩蘭卻很開心:我們今年打死了87000個越共/北越軍,這樣下去北越的適齡男青年就要被我們殺光啦,北越就會被我們打回談判桌上。結果1968年1月末,北越人民軍/南越人們解放軍組織了22萬人發起春節攻勢,攻勢雖然完全失敗,但是把美國決策層打蒙了:不是說北越人力枯竭,我們要贏了嗎?怎麼他們的攻勢越打越大?

1968年的春節攻勢雖然以北越的軍事慘敗而告終,但也徹底宣告了約翰遜政府越戰政策(也就是基於“屍體數”的消耗戰)策略的破產。約翰遜隨後黯然下臺,新上任的尼克森政府決定採用“越南化”政策,把南越的防務逐漸轉交給南越軍隊。這一政策最終以南越覆亡而告終。

此後,麥克納馬拉和威斯特摩蘭下臺,“屍體數”就成了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代名詞,一旦提起就會讓大眾想起美軍在越南恥辱性的失敗。因此在後來的戰爭中,美國的政策是“不統計屍體數”,以至於很多戰鬥甚至戰爭(典型的比如海灣戰爭),美軍的對手究竟傷亡多少,至今說不清楚。不過後來也有一些報導說,美軍(特別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還在“偷偷統計”敵方屍體數(以便評估戰果和行動的勝敗),不過不予公開。
無名21/09/11(六)18:02:49 ID:L0F6pQwINo.1120933del
和今天的新聞配合服用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